远古美人窝-修山

修山矗立于湖南省桃江县资水之滨,是一座峻峰如削,而又状如裸女的峰峦。她头枕青山,长发飘垂,仰面青天,下颚高翘,细腰小腹,乳峰隆起,伸臂张腿,那白练般的一线山泉从两腿的山坳里飞流而下,悄然注入江中。

这巨幅大自然的杰作,仿佛要勾勒出中华民族最古老祖先女娲氏的豪放而坦荡的轮廓、为母系氏族时代永刻一道痕迹于人间似的。这样,夙称有“山川之胜,人文之薮”的修山,其自然形胜也就够润目怡神了。但是,地灵人杰,无独有偶,这里更有一幅亮丽无比的人文景观——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登修山,在蕴藏几千年,经过多少代人的精心发掘后,也终于崭露端倪,可供凭吊了。

约公元前2697年,华夏先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黄帝被拥戴为中原部落联盟领袖不久,他就挥师渡过长江,作修山之行。

黄帝千里南下,是出于稳定中原和周边社会秩序,安定华夏先人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由于社会从女娲氏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进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不久,女娲氏繁衍开来的后裔部落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史称“万国”,众多部落没有统一领导和纪律,各自为政,互相掠夺,残害百姓。炎帝和黄帝是当时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号烈山氏,因为崇尚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火,故称炎帝。这支部落历代精通原始农业。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和有熊氏,因为崇尚土德,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这两个部落原先都居于今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之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当黄帝族日益兴旺时,炎帝族已逐渐衰落下去了。在轩辕引导下,黄帝族部落修德振兵,种好粮食,安定社会,关爱远方人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时,住在中原东部的九黎族有个首领叫蚩尤,非常残暴,常常侵掠别的部落,并大举西进打败了炎帝族部落。炎帝族逃到今河北境内向轩辕求援。轩辕联合黄河流域众部落,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决战,以炎黄联军为先锋,攻进九黎阵营,除掉了蚩尤。后来,炎帝部落同轩辕部落发生冲突,发展为阪泉大战。炎帝战败,率余部到达长沙。黄帝受到很多部落的拥护,被拥戴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时,刚发明了纪录年月的“干支”。为纪念黄帝即位,就用甲子元年的年号,至今已是4698年。从此,黄帝迅即采取统一华夏的大规模行动: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用武力征讨拒不服从统一的部落,直到平定为止;亲自巡视四方,以巩固统一。当时炎帝率余部退到洞庭上源这块南方宝地,并未加盟,轩辕也很不放心,所以黄帝即位不久,就挥师南下,探悉炎帝余部下落,寻求炎黄弥合的契机和形式,以期以一条炎帝族与黄帝族联合、联谊与联姻的根本方针,落实南方的统一。

黄帝为什么到修山?这是因为他统一洞庭上源战略和策略行动路线要受当时的人文地理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当他到达今湖北天门西北之古竟陵地方时,遇上了一位部落首领,叫风后,和女娲氏的姓名完全相同。原来,女娲氏风姓,人称风后,有许多子女。她把自己的姓名赐给了她最钟爱的传人,逐代仿效,沿袭风后之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也未例外。竟陵风后衷心拥护黄帝,与炎黄均夙有亲缘,也洞悉炎帝去向及其心态,更熟悉洞庭上源的地理交通,从而向黄帝提出一系列中肯的建议。黄帝十分赏识,即以风后为相,由他护驾南下洞庭上源。当时江边没有堤防,一发洪水,就漫淹江汉平原,形成一大片低洼沼泽,缺乏交通条件,故风后陪黄帝沿荆州古道,在这带比较狭窄的江面过江,从澧州朝正南方向,走武陵、汉寿,沿十里柳溪,直抵资江北大岸之修山。黄帝应风后请求,屯师驻驾修山为行营,其因大致有二:

一、修山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有利。修山处于湘西与湘中交界处,北靠洞庭西部粮仓,又是风后部落活动区域,给养方便而又安全。南有资水作天然屏障,宜于防卫或隐匿,又可以避免与炎帝余部发生误会和遭遇战,适于部队休整和韬光养晦。

二、修山的地貌十分适合黄帝当时的文化心态。当黄帝沿柳溪走到溪水注江口处,回望修山,双峰酷似熊耳,互相紧靠;俯视溪水汇入江流,直朝山麓,沿麓而流,呈现出溪与江合,江与山合,好一派自然风光。聪明睿智的黄帝追求“法天则地”,从自然景观中触发和吸取灵感,从对立中看到了统一,从而立即把握这个统一,以“熊”字状其山峰,以“湘”字描其山麓。湘者相也,相者交也,言有所合,山麓两水相合。他当即将上、下两个形象,简化为两个字,给此山命名“熊湘”!其间不需任何介词,而山体的统一景观全都出来了。黄帝最喜欢这个自然景观的原因是它强化和深化了黄帝想从对立中要把握统一的政治意向。他以此地为行营的原因也就是这种文化心态,从而,他给行营之地命名熊湘,看似直接写景,轻易拈来,实则又是比兴传神,择字双关,以写小景状大景。笔力非凡的黄帝,用“熊”字把人们带入从涿鹿有熊国到这里熊踞洞庭上源,数千里一路滔滔都是有熊国联盟的高大境界;用“湘”字把人们带入由南而会合众流奔此朝熊以达洞庭的宽广境界。两字珠联璧合,也不需任何一个介词,而有熊国联盟与洞庭上源统一的政治境界也全都出来了,发挥出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黄帝就以这个山名和地貌教育部队,坚定他们实现炎黄联合、统一洞庭上源的决心和信心。继而作“咸池”乐舞,命部队排练,准备这次使命完成后祭祀熊湘天地。

基于实现炎黄联盟这种战略和策略上的需要,黄帝不再率师过江东进,而是驻驾修山运筹帷幄,命丞相风后赴长沙架设炎黄友好“桥梁”。这位炎帝号榆罔,是神农氏第八代了,年事较黄帝要高得多。他退到长沙,一如史书所说:“退而修德”,就是说冷静地反思过去,逐渐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了,意识到轩辕政策的正确性,从而自动地服从中原帝命,维护统一,并十分友好地接待了风后的来访,诚挚地表示服从黄帝的领导,建立炎黄联盟,也反映了部队成员的许多困难。黄帝关于正确处理不同部落关系的方针得到了炎帝的拥护。风后返回熊湘复命后,为了照顾炎帝余部的实际利益,黄帝命风后再赴长沙,协同炎帝,在摸清南方土地资源后,向炎帝余部成员按人分土,皆大喜,“莫不服从”黄帝领导。同时,黄帝命其子青阳领部落迁居长沙,保卫炎帝,并恢复与炎帝族联姻。炎黄联盟得到巩固,中原与洞庭上源也就顺利统一。从此炎帝余部安了心,黄帝也就放了心,觉得上可以对天地,下可以对子孙,因此,按照当时的惯例和文化心态,登修山主持祭天大典,叫做封;到修山东麓凤麟港主持祭地大典,叫做禅。

那时尚处于生产力低下和知识贫乏的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心态都认为自然物均有灵性,轩辕毕竟也跳不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一方面,他在实践中机智地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为这些天造地设寓意着神灵安排,法天则地,则神灵助之;违背神意,则会招致天地惩罚。他认为实现炎黄联盟和洞庭上源的统一,应归于修山的灵气,须报天地之功。他把祭天台设在修山主峰上,一则显示有熊国的威仪,再则,这山顶有较宽的地面,山体为坚硬不易风化的青石,山顶有一层薄土,有利于构筑祭天的明堂。至今,山顶平台北面有一道泥土筑成的半圆形围垛,当是明堂遗址。他将祭地场选择在位于修山东麓的凤麟港中的一个圜丘之上,可能由于这里生态环境极好,荟萃着许多珍禽异兽,黄帝便认为天赐祥瑞与人君,故赐名凤麟港。把祭地场选在港中小丘,也是如古迷信“炮制”。轩辕在缔造团结统一这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时,却披上了一件迷信的外衣,此种落后文化也泥沙俱下,直到整个封建时代。

炎黄联盟和南方统一,为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拉开了序幕,为培育中华古代文化塑造了摇篮。黄帝在率领人们开发中华的过程中,发现了车船、蚕丝、衣服,连文字、乐器和古代用来纪录年月的“干支”,也都是起源于那个时代。

炎黄联合,薪火相传,发展到周代,以炎黄族系为骨干,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所以,黄帝到修山的巨大历史意义,就在于开辟了“华夏之源”,永远打开了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闸门,为以后发展成泱泱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黄帝登熊湘山在民族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夙称“熊湘沙土,风教所周,畈章自昔”。到汉武帝时,汉朝成为亚洲最富强最繁荣的多民族国家,于是饮水思源,着司马迁著《史记》,上自黄帝始,突出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这一重大历史典故,惜语焉不详。几千年来,华夏之裔一直锲而不舍地探求这个宝地,却缺乏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汉书?地理志》写了当时的简化称呼:“湘山”,并注明了“在益水之阳”。但唐代三家注作者并不做实地考察,就误判湘山之外还有熊耳山,刊于《史记》正文之下,对后人起了误导作用。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值唐中期,这个简称的“湘山”恰改名为修山,以避免与洞庭湖中的湘山同名,并示纪念黄帝“修德振兵”之意。这样,三家注之一的张守节就更退一步,在其《正义》中将熊湘山肢解为豫西熊耳山和洞庭湘山两座山。到清初,考据之学鼎盛,纠正了洞庭湘山的错误说法,清《一统志》和《湖南通志》明确地肯定了“湘即修山”,但模棱两可地宣称,“熊耳山在益阳县西”,又查无实据。清嘉庆编《益阳县志》正处于极端的封建专制高压时,编纂人唯恐犯讳得咎,只图绕开问题走,兼照之。益阳县的史料档案已完全毁于水火,毫无成竹,便只得照抄唐张守节模式,把问题远远推开,回避了之。就这样,熊湘山成了历史上疑团和空白。及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的公元两千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黄帝登熊湘》一书,作者根据清《一统志》、《湖南通志》、《长沙府志》和《益阳县志》关于“炎帝尝宇长沙”、“黄帝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湘山在长沙益阳”、“在益水之阳”、“湘即修山”、“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洲”、“经土分域,时地南至交趾,莫不服从”……等等可靠史料,立足修山作全面考察。终于发现荆州到柳溪为轩辕古道,柳溪注江口乃黄帝总揽熊湘山貌处,从而也就是黄帝欣然为此山命名处。也就是在这里,作者终于懂得了熊耳是状其山峰,两水交曰湘,状其麓,熊与湘原来都统一于该山山体本身。熊湘山名是典型的即景作。同时,作者才真正领悟到了这样命名的意境。熊是喻有熊国,湘是喻洞庭上源,这有熊国与洞庭上源也都统一于此处斯人。在找到黄帝到有熊国的来龙去脉后,还在修山发现祭天台、祭地场以及许多用黄字命名的村庄。研究了这一切联系和“媒介”,作者得出修山就是熊湘山的科学结论,由此补叙黄帝登熊湘的始末,展示黄帝被当作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尊为中原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的永垂风范。

修山人文景点有熊湘揽胜、轩辕古道、轩辕台、轩辕场、黄帝行营、陆溪隐地、湘山夜读等名胜。自然景观秀丽奇特,夙有十景之称,即:美女晒羞、凤林晓月、猿猴甘泉、清波晚钟、舞凤夕照、官厅涛声、柳溪春汛、草岗鸣犊、黄竿清幽、荷塘月色等,更新添了竹海、石溪等许多新景点。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为终结千年熊湘考证画上圆满句号,为华夏之裔提供一块旅游胜地,藉以瞻仰五千年中华团结统一的长明火炬,鼓舞中华复兴的伟大征程。

辞约情长,让我们细细地领会这底蕴隽永的源头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